前阵儿,一个视频引发了2亿多人的讨论。
甘肃酒泉民政局,一个陪父母来离婚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不停地抠着手指。
周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小女孩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又哀伤。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身体语言传达的信号:恐慌、不安、紧张、焦虑……
不少网友感叹:父母离婚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一定是离婚,有一种婚姻关系,对孩子的伤害比离婚还要大。
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互相说坏话
有专家做过一个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当被问道“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得票最多的回答是:我最害怕爸爸妈妈互相说对方坏话。
为什么害怕?
因为孩子有一种本能,他天生就知道自己的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
他有着仰慕、信赖父母双方的本能。
如果父母双方偏偏要搞割裂,孩子的信念很可能因此全面坍塌。
我们没有做成或者做错某事时,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更倾向于外在归因,因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比起归到自己身上,会感觉舒适、轻松。
而外在归因时,我们会更倾向于甩锅给最亲近的人,比如枕边的妻子/丈夫。
生活不如意时,一方会认为是对方的“无能”让家庭陷入了困境。
心情不好时,一方会认为是对方的存在让自己“不痛快”。
于是,这样的对话在家庭中就会经常出现:
对另一半,我们会说:
“你每天就知道啰嗦,烦死人了”,“你都胖成猪了,还每天喝喝喝”。
对孩子,我们会说:
“都怪你爸没本事,买不起学区房,只能自己多努力了”,“看你妈多懒,家里都不知道收拾,你千万别学她”。
很多人都知道,对另一半责备、嫌弃、贬低会破坏夫妻关系。
可很多人却忽视了,这种关系伤害最大的,其实是孩子。
对另一半的恶评终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最近大S再婚的消息刷爆网络,未来她的婚姻会如何,我们不好下评论。就目前来看,她的婚姻,还有妹妹小S的婚姻都很难跟平稳、安定挂钩。
尤其是小S,她的婚姻一直伴随着老公家暴、出轨等等负面消息。
外人看来,姐妹两个都是能量强大的女性代表,可她们一直没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她们的父亲酗酒、赌博、家暴、出轨,母亲不得已和他离婚,一个人把三姐妹拉扯长大。
现实中,他们成功逃离了父亲,可心理上并没有。
两人选择共度一生的另一半身上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父亲身上的恶习,这是偶然吗?
很可能不是。
《原生家庭》一书的作者苏珊说: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超乎想象的,一个人如未经历巨大改变,基本会无条件追随父母的生活印记。
因为对孩子来说,他的归属感来自与父母建立连接,这种渴望超越了一切。
而他们采取的连接方式,就是和父母做同样的事,营造一种“我们在一起”的感觉,这是孩子获得归属感的内在需求。
比如妈妈总是指责爸爸邋遢,孩子为了跟父亲建立连接,就会跟爸爸做同样的事。
如果此时妈妈过于强势,孩子无法追随父亲, zul她就会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比如未来找一个跟爸爸特质类似的伴侣。
如果我们每天强化的都是对方身上的负面信息,那「它们」自然优先被孩子接受,孩子就会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所以,你越是「大张旗鼓」地每天喊出讨厌对方的特质,孩子就会越像那个人。
很多人会感慨,不知不觉间活成了父/母曾经的样子,就是这个原因。
父母互相诋毁,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奇葩说》的辩手姜思达曾坦言:“没有办法相信别人。”原因是他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长大,跟妈妈在一起时,妈妈会骂爸爸;跟爸爸出去时,爸爸又会骂妈妈。
听妈妈的话,他相信爸爸是坏人,可见到爸爸后,真正感受到爸爸的爱后,又忍不住怀疑妈妈的话。
听爸爸的话,妈妈是坏人,他应该怨恨妈妈,可妈妈一直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他又怎么怨恨的起来。
夹在父母中间的他,不知道父母的话语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信任了,更何况是别人呢!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曾做过一个抑郁量表测试,结果发现,在那些抑郁倾向高的孩子中,有1/3 的人在6岁前经常看到父母互相诋毁、争吵,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
在情感的左右拉扯中,孩子对父母双方都失去了信赖,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时常处在害怕恐惧的紧张情绪中。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普通车床比如抑郁、狂躁。
“只是随口说了几句对方的坏话而已”,有些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啊,有时候甚至只是气话。
成人可以大度的翻过一篇,当没说过、没做过,可孩子做不到。
孩子眼见的一切都会成为身体里的记忆。
我们对另一半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最后,C妈再跟大家聊点实在的:该如何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呢?
01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优点
就算对方不是一个好丈夫/妻子,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母亲。我觉得所有父母,在这件事上都应该拎得清,不能感情用事。
邋遢的丈夫,可能是一个对孩子宽容的老爸。
没上进心的丈夫,可能是一个贴心的老爸。
多找对方的优点,并当着孩子面说出来,让孩子去跟那些优点建立连接。
比如我会在孩子们面前说:
“爸爸真勤劳呀,看把咱们的家收拾的井井有条。”“爸爸好细心啊,出差给你们都带了小礼物。”“爸爸不愧是学霸,给你讲题思路可真清晰”。“你爸这点说的对呀!”“你爸这句话可得记住”。
当优势不断被认可,孩子就看到了它们,自然就会跟随建立连接。
虽然我跟C爸也有争吵,也有许多看不惯的对方的缺点,但那些缺点,不能宣泄给孩子听,那是人家孩子的父亲,他好与不好,不该你说了算。
而对方的优点,我们也有义务点拨孩子知道,因为人家有继承的资格!
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继承对方哪些方面更多些,取决于另一方。
02尽力抚平对孩子的伤害
夫妻间有矛盾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话背地里说,不要让孩子看到狗咬狗“狰狞”的模样。
如果控制不住,当着孩子面吵了起来,别忘了事后补救一下。
第一步,郑重的告诉孩子:我们两人吵架,只是因为理念不同,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另外,无论如何争吵,我们都是爱你的,这点不用质疑。
第二步,夫妻间找个机会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让孩子明白“这件事”已经翻篇了。
还可以适当的秀一下恩爱,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们的矛盾只是暂时的,我们还是相爱的,我们的家还是稳定的、温暖的。
有婚恋专家提炼出了一条婚姻幸福的规则:与伴侣争吵一次后,找机会赞扬他(她)五次。
这种方法有利于婚姻幸福,也非常有利于抚平争吵带给孩子的创伤。
03离婚也未尝不可
先声明一下,我从不劝人离婚。
不过,夫妻关系已经极度恶化,到了绝对无法修复、双方见面就互掐,这种时候,勉力维持婚姻,对双方都是损耗,还会带给孩子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离婚后,各自安好,并都能保持对孩子的爱,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好的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已经一别两宽,我们也要注意“嘴下留情”。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公认的宠妻狂魔、宠女狂魔。
实际上,他的父母在他1岁时就分开了,他从小跟着妈妈和外祖父母长大,他的爸爸没付过一分钱赡养费,但妈妈却总告诉他:“你的爸爸很幽默也很聪明,他擅长乐器,也很爱你。”
还有最近用一己之力证明“单亲家庭教育也可以很完美”的谷爱凌,虽然很少提到父亲,但看得出父亲在谷爱凌心目中的形象是正面的,在谷爱凌的成长中,你看不出任何家庭成员对其他人的指责和贬低。
“姥姥是偶像,妈妈是偶像,爸爸是偶像,爷爷也是偶像。”
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学历吗?我见过高学历互撕的也不少。
原因很简单,人无完人,你看到的全是优点,那就是偶像,你看到的全是缺点,那就是垃圾。
如果可以把亲人的优点全部放大,那么孩子就有了家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他们学习的动力。
婚姻中,有矛盾就沟通,有问题就解决。
千万不要用贬低一方的方式让自己舒坦,更不要用语言绑架让孩子站位。
到头来,伤了婚姻,伤了孩子,真的不值得。